刘书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2.1%,城乡从业人员中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50.2%,而城镇化水平仅为30.4%。这里既有认识不足的问题,同时,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导致的,特别是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控制乡--城迁移为特征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强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把推进城镇化逐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 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推进城镇化准备了与时俱进的有利条件。
首先,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基础性工业生产资料供应比较充裕,这就为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提供了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可靠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扩大,承载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对于增加非农人口就业机会,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势必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大中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辐射和吸引、支持和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实力。
其次,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城镇化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发展从起步(城镇化水平超过10%)开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早期阶段,在30%至70%之间为中期阶段,在70%以上为成熟期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实践证明,城镇化率超过30%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78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17.79%上升到30.4%。根据国际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先富起来的农民都有向城镇集中的强烈愿望,推进城镇化有着强大的社会推动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乡镇企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目前已经吸收了1.3亿农村富余劳动力。但长期以来,高度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专业化分工、社会协作以及获得金融、技术、咨询、人才、法律服务等方面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为追求规模效益、集聚效益,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迫切要求从农村环境向城镇环境集中。同时,近几年,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粮食生产的增产不增收,促使农民入城进镇,寻求新的发展。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为了谋求更大发展和改善生活环境及子女受教育的条件,有着强烈的离乡离土观念。迁移城镇定居成为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普遍梦寐以求的愿望。仅1992年全国的"卖户口"热潮中,自愿购买县以下城镇居住权的农民人数就有数百万人。可以说,推进城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近几年来,物价持续走低,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利时机。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工业制造品和基础性生产资料基本告别了短缺时代。一些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商品价格走低,这种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同时,近几年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移民建镇、城乡电网改造、公路住宅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这些都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五,推进城镇化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最近几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央逐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向全党提了出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同时,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00年6月份,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和政策规定。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了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些政策措施和战略部署都将为城镇化飞跃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总之,20年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