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郑州 一路有戏-新华网河南频道
2025 11/23 08:07:46
来源:河南日报

追剧郑州 一路有戏

字体:

  中原歌剧周上,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剧目场景。 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供图

  初冬的郑州,好戏连台,文化味十足。

  11月18日晚,河南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为中原歌剧周的最后一场演出,歌剧《丑角》圆满谢幕,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颇具创意的舞美设计,令人陶醉的音乐交响,丰富细腻的独到表演,将世界经典演绎出新看点!”与好友从许昌赶来观看中原歌剧周的收官之作,陈璇觉得不虚此行,演出前还买了《丑角》的文创票根作为纪念。

  豫见经典,传以新声。近半个月来,中原歌剧周在郑州掀起文化热潮,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党的女儿》、莫扎特经典喜剧《魔笛》等6部中外名剧,通过亲民票价和高质量演出,让歌剧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演出上座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始于审美,触发心灵,带动脚步,希望观众为看歌剧而奔赴郑州。”中原歌剧周艺术总监、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说,河南是戏剧大省,老百姓爱看戏,除了继承传统戏剧文化外,也希望更多融入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举办中原歌剧周,不仅仅是展示音乐的动人魅力,更是扎根中原沃土、对话世界的一次文化实践。”

  奏响艺术与教育双重奏,作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教学实践的展演呈现,其探索更“接地气”的歌剧艺术,已非首次。2024年年底,由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联合北京保利剧院出品,中原版歌剧《茶花女》在郑州连演10场,场场爆满。

  “为了一部剧,奔赴一座城。”从去年的《茶花女》到今年中原歌剧周的《魔笛》《丑角》《塞维利亚理发师》,来自山东的观众李想都看得有滋有味,成为常来郑州的“铁杆剧迷”。

  引客入郑,一路有戏。中原歌剧周也是郑州文化演出日趋火热的生动映射。郑州着眼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统筹打造“郑州有戏”品牌,着力建设有味道、有温度、有厚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管城回族区为重点打造“百戏之城”,支持郑州歌舞剧院、郑州市豫剧艺术中心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唐宫夜宴》《水月洛神》等节目成为享誉全国的现象级文艺精品;以“喷空”、“郑好看”为代表的本土小剧场,更是以小而美形式受到省内外游客追捧。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走进郑州——世界级音乐剧《妈妈咪呀》《猫》、经典话剧《茶馆》《雷雨》、舞剧《朱鹮》《只此青绿》等演出成为日常,而豫剧《张良》《妇好》、曲剧《雪绒花开》、京剧《大河归流》等频频登台,生动展现“郑州有戏”的“百花齐放”。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晚会上,正式官宣郑州为下一届颁奖活动的主办地,这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自1983年创办以来首次落户郑州,引发关注和期待。

  以文润城,入景成景。从戏剧到歌剧,越来越有戏的郑州超有看头。

  “中原歌剧周的举办,并不止于几场演出。”在戴玉强看来,让歌剧艺术走进中原百姓生活,同时创作出扎根中原大地、反映中原风格的原创作品,是让歌剧这门“戏剧中最重要、最综合的艺术品种”在河南建立应有艺术生态的题中之义,日后也将以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为载体,以培育拔尖人才为目的,建立常态化演出机制,将歌剧周打造成为“中原文化新名片”。

  艺术点亮城市,文化丰盈生活。以音乐为纽带,从中原歌剧周品读文化郑州,感受一座城市跃动的韵律。(记者 张建新 祁道鹏)

【纠错】 【责任编辑:谷婷婷 王晓飞】